解释香港电影中的专有名词

【卖片花】Block-Booking

影片开拍以前就用片名和卡士吸引投资,预先出售电影制作完成后的版权和上映权。
其实在五六十年代,邵氏和电懋两家公司争霸的时候(香港粤语片的繁荣期啊…),在东南亚愈演愈烈,后来由于政治原因(至于什么政治原因…),粤语片缩水,第一个卖片花高潮就过去了。
第二个高潮出现在八九十年代,大家都知道香港电影在那一段时间蓬勃发展啊,主要是针对台湾市场。

后来在外受好莱坞和资本限制,在内受审查制度的限制,在剧本创作前就要受严格的审查,卖片花制度由此风光不再。 

【七日鲜】Seven-Day Jobs

 从拍摄到上映只需要七天就可以完成的电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迎合市民趣味,提供廉价娱乐,推出了不少简单粗糙的粤语片,以致于后来引发了“粤语片清洁运动”,进而导致了粤语片的衰落。 

【咖喱啡】Carefree

就是香港电影界对配角、临时演员或者是无关紧要的角色的统称。 

作为“人肉布景板”,临时演员大多不受重视,但是很锻炼人,有人因为大量的历练,积累演技从而跻身男主角~很多香港电影中闪耀的名字,都走过这么一遭的。 

喜剧之王道尽龙套心酸

【打四圈】Four Rounds Of Play

是香港喜剧的术语,套用自麻将牌。意思就是喜剧演员到达拍摄现场后,会先凑在一起聊聊剧本和对白等马上要拍摄的内容,脑力激荡过程中设计出一些喜剧桥段,留待拍摄时使用,导演和编剧们也同意这种做法。

这也是为什么香港电影能够有一些奇思妙想的小点子的重要原因~

【罐头音乐】Canned music

又名版权音乐,制作音乐,概指那些不经创作直接拿来使用的音乐和歌曲。

【砵兰街】Portland Street

香港著名特色红灯区……色情招牌林立,流莺初初,麻将馆门派悬挂“18岁以下不得入内”的标志。 

《古惑仔》里的洪兴十三妹,就是砵兰街的揸fit人,主要罩住这些色情场所。 

【声音替身】Voice Doublers

早在片场制时期,后期配音的方式就很流行了。主要是由于制片厂内现场收音效果不佳,所以发展出了负责配音的部门和工作人员。为了适应港产片高速制作的需要,很多当红影星都有自己的唱歌说话专门配音人才。 (我们早前对各位演员的国语配音有过科普。)

【动作设计】 Action director

动作导演,相当于武侠片、动作片中的“编舞”,由于其职业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所以是功夫片中实现导演意图的灵魂人物。目前世界范围的武指以华人(尤其是香港人)居多。著名的动作班底有洪金宝的洪家班,成龙的成家班、袁和平的袁家班,其他的如元奎、元彪、甄子丹、唐季礼等人。 

七十年代末难得的“七小福”家族大合影

【飞纸仔】Improbised Screenplay

指拍戏当天或前天晚才撰写完成,在稿纸上手写的对白,然后临场发给演员,类似读书时的飞纸条,故形象地称之为“飞纸仔”。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