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影视公司会对整个剧本进行被斟字酌句地修改。 甚至有些电影(电视剧还好点),除了名字没变外,其它所有的内容都不复存在了。
很多人就会心生疑问,如果原作真有那么不堪,影视公司当初为什么还要买下它呢?
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究其背后原因,有以下几项:
1、并非因为原剧本糟糕才会改写
之所以会被改写是因为制作团队中有人,比如制片人、导演、主演以及众多电影公司高层会根据原剧本进行多轮讨论来改进完善剧情。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几百处“细微”改动,当所有内容都被更新了,原剧本自然也就不复存在。这就像中国古时候的酷刑“千刀万剐”一样。
2、电影公司需要赚钱
很少有人了解融资拍部电影是个多么高风险的活儿。通常来说,恰恰是那些极其具有原创风格和打动人心的内容和元素(也是剧本之所以会被购买的吸引力)会给影片的票房收益带来极大的风险。所以那些核心元素必须首当其冲地被砍掉。
3、原作者通常被替换、
由于原作者通常会拒绝对其作品进行二度修改,电影公司一般会雇请新的编剧来完成改编。新的编剧会有新的风格和新的想法,以至于原剧本改动太大。
4、影视公司高层或投资商流动频繁
影视公司各种高层,从负责剧本开发的到副总裁再到投资方老大们,有时候流动也很大,甚至一个项目从这个公司流动到那个公司的可能性都有。所以同一个剧本可能被一个团队认可了,结果新的团队接任后又提出意见了,最后还很有可能在新老大接受后彻底惨遭弃用了。
5、制片人,行政高管和导演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
当买下一部特定剧本后(不同于小说),原作者就等于让出了全部版权。影视公司可以根据需要任意修改剧本。原作者对于整个过程基本没有控制权和发言权。尤其是导演,会认为自己是主导,会作大量的修改来展现他/她的视角。
6、后续编剧们的有利优势就是可以大胆改写
很多资深编剧大概都有过这种经历,自己的剧本既被人重写过也曾被雇去改写过其他编剧的作品。一个编剧至少要对原作进行至少一半以上的改编,他/她的名字才能出现在片尾滚动名单上。否则,他们可能长年累月地为一部剧本卖命也得不到曝光。连帮导演端茶倒水的助理,名字都会出现在片尾字幕上,而对原作内容的40%进行过改编的编剧却没有这个福气。而失去曝光机会的编剧在圈内就等同于匿名枪手,没有人捧、事业停滞、没有奖项、也没有影片公映后录影带销售的分成,一无所有。因而,大多数编剧们尝试重新设计剧本,对主人公、情节线索和主题进行重设,设法以此加分。
7、多米诺骨牌效应
尽管高层和电影制作人的初衷是试图贴近原创剧本,可为了控制电影预算和考虑到拍摄期间的种种现实问题,做些改动也是不得已的。然而,一旦整个故事有了小的改动,之后关联到的部分也势必要做相应修改,而这些改动可能还会影响到另一场戏,使其感觉削弱从而也需要进一步更改。诸如此类的修改层出不穷,直到原来的场景一幕幕倒下,像多米诺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