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部剧本获得2013年度优秀电视剧剧本奖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在官网发布公告,18部剧本获得2013年度优秀电视剧剧本大奖,22位编剧获奖。引人注目的是,这批获奖编剧中,除了《闯关东》编剧高满堂和《大明王朝》编剧刘和平,其余二十人几乎都是影视行业的生面孔。

生面孔获奖很正常

这批获奖者到底多“冷门”?不少“影视控”看到评选结果纷纷摇头,“多数获奖者都不是响当当的大牌编剧,好几个人在网上甚至搜不到任何介绍。”资深编剧、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常务理事汪海林也有同感,“除了刘和平和高满堂,我就认识田雁宁,这是位老作家。”

作为首个国家级剧本大奖,年度优秀电视剧剧本奖自去年9月设立以来颇受业界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每个获奖剧本都将获得高达70万元的奖金,为鼓励将剧本拍摄制作出来,奖金30%分给投资方,70%留给编剧。根据评审章程要求,每个省只可推荐一部作品。由于竞争激烈,大批影视编剧生面孔的获奖,引起不少人的诧异和猜疑。

贵州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是获奖者之一。“生面孔获奖其实很正常。”他指出,蔡敦祺、宋毓建等大部分获奖者其实都是各地很资深的作家,“作家出身的编剧在塑造人物、挖掘内涵等方面,功力远强于很多一线编剧。只是投资商对他们并不熟悉,他们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小圈子里找人,所以大家对获奖者会觉得陌生。”

题材新鲜备受期待

内容高度同质,题材频频撞车,这一直是国产剧饱受观众诟病的一大问题。而此次获奖的18部剧本,十之八九都触及了人们并不熟悉的题材,新鲜感十足。

例如,东韦和于川的《青果巷》,讲述的是海归画家和地产商人之间的角逐,探讨的却是在城市发展大潮中如何保护青果巷这一历史文化遗迹的话题。田雁宁的《填四川》则更加扣人心弦:三百多年前的四川,沃野千里,人口却不到八万,一时间盗贼四起,匪患肆虐,成都的大街上居然有老虎在招摇漫步,康熙皇帝颁布“填川诏”,号召整个南中国的百姓移民四川。一段筚路蓝缕、开枝散叶的传奇故事,就此展开……

即便是题材上不太占优的作品,其视野和创意也颇有新意。欧阳黔森透露,他的《二十四道拐》虽是抗战题材,却有别于常见的抗战戏。原来,位于贵州省晴隆县的“二十四道拐”,是“二战”期间中国抗战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也是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而《二十四道拐》所呈现的,就是中美日多方为争夺这条“中国抗战生命线”所展开的斗争。“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得、很惊心动魄的国际题材。”欧阳黔森说。

突破定制剧老套路

相比观众们对新鲜剧情的期待,业内人士则更希望,此次剧本大奖的评选,能为国产剧剧本的生产模式辟出一条新的渠道。

目前亮相荧屏的电视剧中,十之八九的剧本都是编剧在制片方的委托定制之下而完成。这种方式确保了剧本的拍摄制作,但也带来下游制约上游、商业左右创作等问题,从而被视为原创乏力的一大缘由。而此次获奖的剧本,绝大部分还没有投拍,也更加谈不上事先的委托定制。很多获奖者都表示,他们为剧本精心打磨了多年,写得都是自己感触最深或最想写的生活和故事。“如今很多定制剧的人物和情节都已成套路,但这次大多数获奖作品突破了签约编剧这个狭窄的小圈子,它一定能为影视界注入新的活力。”欧阳黔森说。

不过,也有人担心,政府扶持会不会成为制约创作者的一套枷锁。对此,此次大奖获奖者、著名剧作家刘和平指出,美韩等国的片子之所以能够推向海外,就与其政府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的明确扶持密切相关。“作家理应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但这从来不排除政府给予更加具体的扶持和鼓励。”刘和平认为,此次获奖的18部作品,哪怕只出五六部口碑和收视都很轰动的作品,都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非常好的导向作用。(记者 韩亚栋)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